河云居 > 玄幻魔法 > 盛唐挽歌 > 第23章 无言以对

第23章 无言以对(2 / 3)

/br>严庄惭愧的说道。
方重勇看在眼里,默不作声。严庄现在只是个没有被社会吊打过的年轻人罢了。等他成熟起来以后,自然就会知道,万物运转的背后,自有规律。
“其实,黄河以北的运河永济渠,它离洛阳的距离更近,而且更平缓,便于屯粮运粮。而南面的通济渠,想运输江淮的粮食入关中,颇为不易。至于朝廷会怎么选择,其实一目了然而已。”
方重勇沉声说道。
朝廷的思路很简单,河北这条运河路线,又省运费又可以打压河北地方,持续吸血。既然这样,为什么不干得彻底一些呢?
苦一苦河北百姓,让长安过得更富足,这个买卖可还做得?
方重勇将自己代入到李隆基的身份,他发现,一个已经五十多岁的皇帝,貌似不需要去考虑这样的问题!
人死鸟朝天,世间岂有万岁之人?过好当下,先爽到就赚到了,想以后的事情干啥?
出了事再说!
江淮的粮草运到长安,本身运费就很贵。一石米的运费,到长安后都快要到五十多文钱了。丰年时,长安米价也就这个数。也就是说,按如今的运费来算,送到长安已经翻了一倍,运多少亏多少!
这还不算在陕州那一段黄河,无数在河中倾覆的漕船,所带来的损耗!
这些事情,都是郑叔清在夔州的时候告诉方重勇的。大唐的漕运,事关国运。但长安的位置是无解的,除非迁都洛阳,才能延缓帝国衰老。
否则持续低效率的漕运,迟早会把帝国拖进深渊。
然而对于李隆基来说无所谓,反正,只要长安和关中有爽到就可以了,其他的,他真的顾不上。
儒家的礼义仁信,不也讲究远近亲疏么?
李唐宗室起自关中,与河北毫无渊源。他的支持者们,也多半都是关陇贵族。这些人是“亲”,河北人是“疏”。
站在李隆基的角度,他有必要那么在意河北的人怎么想么?
方重勇觉得,这好像是一个无解的命题。只有一碗饭,却有两个人吃,平分大家都吃不饱,该怎么办,有得选么?
“待本官回长安后,让李相考校一下你的学问。若是还算过得去,那便留在长安任职吧。本官修书一封到岭南节度使那边,你不过是芝麻大点小官,想来也没人愿意为难于你。
至于抱怨朝廷的话,你以后也少说为妙。岂不闻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道理?”
郑叔清毫不在意的说道。
“谢过郑相公,谢过郑相公!”
严庄对着郑叔清恭敬行礼道,恨不得要磕头跪下了。
“过誉了,现在还不能称相公。你对本官称相公了,让李相如何自处?”
郑叔清板着脸训斥道。
方重勇心中暗想,老郑嘴上说不要,身体还是很诚实的。毕竟,只有宰相才能被人叫“相公”。老郑升官在即,果然抖起来了。
人之常情,人之常情呐。
“呃,这位小郎君是……”
严庄忽然察觉到,方重勇和郑叔清貌似长得不太像,但自己看着却感觉无比眼熟,总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样。
“黄口小儿,何足挂齿。我乃家中独子,以后你叫我方大郎即可。”
方重勇忍不住揶揄道。
严庄微微点头,将疑问藏在心里。他总觉得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,又说不上来。
一行人在襄阳休息了一天,补充了些许干粮与酒水,便乘坐驿站提供的马车继续北上。下一站离得很远,乃是邓州的襄县。再往北走就是内乡县,进入武关道直达长安了。
由于水路冰封的耽搁,郑叔清怀疑他们根本来不及在上元节以前返回长安。上元节以后,说不定郑叔清选官的事情会有波折,这种事情经常发生,所以在官员被免职时,也会及时的补上新职务。
要不然,他的新职务很有可能被那些待选的官员顶替掉。
不过现在朝廷也是多事之秋,裴耀卿被罢相,张九龄与李林甫势成水火。郑叔清的官职定不下来是正常的,要是立马就定下来新官职,那才叫咄咄怪事。
对此,郑叔清整日闷闷不乐。除此以外,他倒是发现严庄这个人很有才华,机智过人,算是意外之喜。
郑叔清与方重勇等人不知道的是,当他们来到长安的时候,这里的局面,跟他们从夔州出发时所预想的,已经完全不同了。
……
张九龄的府邸在修正坊,这个位置在长安城的东南角,离芙蓉园很近。但跟李林甫不同的是,张九龄为官清廉,宅院也很小,远不如李林甫的宅院气派。
这也跟他出身微寒有关。
本质上说张九龄是一个很传统与保守的儒家士大夫,对长安城内穷奢极欲的氛围很不喜欢。儒家的学者一向都有一种观点:天下的财富是恒定的。
他们对于政务,偏向采用“节流”的办法,来维持财政收支平衡。而“开源”则是“与民争利”,儒家史官对于财务官员办的事情,向来都是严加批判的。
如果统治阶级多用一点,那么百姓就少了一点,所谓“与民争利”的说法便是来自于此。
从这个角度看,张九龄对于李林甫帮李隆基敛财,内心鄙夷,脸上不以为然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这是学术惯性使然

最新小说: 世末仙 综影视之我为女配平遗憾 这个主神空间怎么是缝合怪啊! 爆红从报警开始 危险关系:禁欲上司夜痴缠 从星穹铁道星神开始的吃吃吃! 校医清闲?你可听过脆皮大学生! 渣夫骂我不孕?我再嫁豪门一胎三宝 种药小仙的现代摆烂日常 测评兼职后我成了恐怖板块大网红